对话“炒股11年赚6000万”男子:不建议模仿

近日,四川一男子因“炒股11年间赚了6000多万”登上热搜,引发关注。

据当事人“股市铁头哥”(社交平台名称,以下简称“铁头哥”)称,自己最开始是做电商起家,从2013年开始接触股票投资,初始本金仅150万元,后来学了两年炒股,本金慢慢增加,最后加仓到1500万元,目前账户已经达到8300多万元,而他的经验,就是长期持有一只股票。

据海报新闻,铁头哥表示,炒股的11年间,他曾经历过一天亏损1132万元、年亏3000多万元的时候,他认为炒股还是要有一个“大心脏”,所以不建议普通股民盲目跟风。

九派新闻注意到,许多网友把铁头哥这一经历称作“幸存者偏差”,还有网友对其投资策略产生怀疑,“长期持有一只股票的策略不安全,俗话说‘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对话“炒股11年赚6000万”男子:不建议模仿

股市铁头哥。图/社交媒体截图

4月25日,铁头哥在接受九派新闻采访时表示,不否认自己有“幸存者偏差”的因素,但他也坚信,风口永远不能只挑选同一个人。“我是个普通人,但是我具备不普通的一些特质,比如我是一个克制的人,我的消费是永远不会超出现金流;我也是个保持学习的人,充满好奇心,又是比较理性的人。”

“我选择的是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边,然后小心地看好这个鸡蛋。”他强调,不建议普通人模仿他的经历,“炒股不是普通人能力圈中间的事情。70%的人都会亏钱,20%的人会打平,只有10%的人挣钱,像我这种挣得比较多的更是凤毛麟角。”

对话铁头哥。

【1】曾连续三年亏损,今年最高日亏达1132万元

九派新闻:你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股票的?是出于什么契机开始接触股票投资的?

铁头哥:我是从2008年开始对股市产生了兴趣,在那之前我一直对股市是抗拒的,我觉得那东西就是骗人的。但是当时股市的行情并不理想,我还是持观望状态。

大概到了2013年,我开始查阅大量的历史数据,深入研究投资领域的成功人士,并且确定了“价值投资理念”。大概经过了两年的学习和准备,我才存入了150万元,后面我又慢慢加仓到1500万元。到2021年初,我的账户资产一度接近1亿元人民币,达到了一个阶段性高峰。

九派新闻:11年时间将资产增长至6000多万元,期间有没有经历过重大挫折或亏损?

铁头哥:市场波动是不可避免的。2021年,我亏损了3000万元;2022年,亏损了1000万元;2023年,又亏损了400万元。当时在亏损到一个极致的时候,我注册的短视频账号,取名“铁头韭菜”,后来又改成“股市铁头哥”,起这样的名字也是自嘲,我想表达:“我头很铁,我看你能跌到什么时候”。今年4月7日那一天,我又遭遇了一次较大的亏损,损失了1132万元。

对话“炒股11年赚6000万”男子:不建议模仿

其今年最高日亏达1132万元。图/受访者提供

九派新闻:一天亏损超千万元时,有想过及时止损吗?

铁头哥:4月7日那天,其实我们是知道会亏损的,预计顶天亏损500万元,但没预计到会亏1000多万元。当时我老婆还问我,你股市里边这点钱是不是再有一个多星期就亏完了?我说不可能。因为我知道这是非理性的,是违反整个历史规律的。

九派新闻:对普通股民常说的“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你如何平衡分散投资与集中押注高确定性机会?

铁头哥:敢于下重注才会有赢重注的时刻。我选择的是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边,然后小心地看好这个鸡蛋。同时,我其实还有一部分资产在我公司、房产、保险等里面,这些配置能保证,就算遇到最差的情况,它不会影响我的。所以股市投资必须要是闲钱投资,你才会风轻云淡。

【2】炒股时从不看盘,始终坚持“不加杠杆”原则

九派新闻:从150万加仓至1500万的过程中,如何判断加仓时机?是否遵循某种量化信号?你是如何设定止损点的?

铁头哥:没有,我就是判断。而且我从来不看盘的,我觉得但凡看图、看线的都是不懂价值投资的人。而且我也从没有给自己设置止损点。

九派新闻:面对市场的波动和不确定性,你如何保持冷静和理性的投资心态?

铁头哥:我始终认为,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在投资领域,有人选择在变化中寻找机会,而我更倾向于在不变的事物中寻找机会。而且我始终坚持“不加杠杆”原则。与那些通过加杠杆借钱炒股的人不同,他们原本只能买一股,却通过借债买了两股。如果我加了杠杆,可能早就出局了。(注:在投资中,杠杆是指通过借款或融资来增加投资额度。)

九派新闻:你在采访中提到,炒股需要有大心脏,你如何定义“大心脏”?是否经历过因压力导致的失眠或健康问题?

铁头哥:拥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没有使用杠杆,而是用自己闲置的资金进行投资。同时,对金融市场和股市的波动我有充分了解,包括历史上发生过的各种事件。当股市中的各种波动在你眼中都显得平淡无奇时,你自然会保持良好的情绪,具备较强的承受能力。

反之,如果你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一无所知,不知道历史上最惨烈的时刻是哪一天,不知晓互联网危机时的惨重,以及那些因极端情况而破产跳楼的案例,那么当你参与股市投资时,很显然会大吃一惊,有时甚至会措手不及,心理承受能力自然也就难以强大起来。

不过,面对折损人都是会难过的。2022年当我折损达到50%,我也经历了大概三四个月的抑郁期,尽管从理性上知道投资收益是长期的,但看到资产缩水时,那种失落感仍然难以避免。

【3】对炒股持“劝退状态”,不建议普通人模仿

九派新闻:近期有更多的人关注到你,也有很多人质疑你收益的真实性,你怎么看待这些声音?

铁头哥:实话说,我现在接受采访内心是很诚惶诚恐,因为我很害怕会误导别人。在股市里面能够挣到钱的确实是凤毛麟角,像我这种应该是万里挑一,不建议模仿。

对话“炒股11年赚6000万”男子:不建议模仿

4月25日数据。图/受访者提供

九派新闻:为什么不建议模仿?

铁头哥:炒股需要智慧,你觉得智慧这个东西是可以学出来的吗?炒股不是普通人能力圈中间的事情。70%的人都会亏钱,20%的人会打平,只有10%的人挣钱,像我这种挣得比较多的更是凤毛麟角。

所以我对炒股一直持“劝退的”。我家里边人,我老婆、父母、亲戚朋友我都不建议炒股。我觉得你没那个能力,就别赚你认知之外的钱,要不然你容易掉在坑里边。

九派新闻:所以你不把自己看作“普通人”?

铁头哥:我是个普通人,但是我具备不普通的一些特质,比如我是一个克制的人,我的消费是永远不会超出现金流;我也是个保持学习的人,充满好奇心,又是比较理性的人。

九派新闻:你怎么看待“财不露白”“闷声发大财”的说法?入驻短视频平台是否与这些说法相悖?

铁头哥:我在现实生活中其实也找不到什么人可以交流的,我的朋友们都不了解这些,也不太理解我为什么就是在股市上可以这么干,我的很多做法在别人看来是比较偏激的,我很孤独,这是我出来直播做短视频的一个原因。我更愿意将自己看作是一个“布道者”,通过短视频分享我的观点和经验,帮助他人,这就是我的自我实现。

九派新闻:未来更倾向于专注个人投资,还是转型私募/导师角色?

铁头哥:现在还没有想得那么透彻,如果说我火了的话,现在我的粉丝也没涨多少。我希望作为一个布道者的角色,让更多人了解真正的价值投资,了解投资的底层规律。

九派新闻:有网友称你的经历是“幸存者偏差”,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铁头哥:其实也有一定的这方面的原因,但是并不完全,你想想看,这么多年,每次风口都能挑选同一个人吗?

九派新闻: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铁头哥:现在账号里边是8670万元,我目前的目标是挑战一个亿,不到一亿绝不理发。

文字来源于网络。发布者:锦鲤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ndaicb.cn/4465.html

(0)
锦鲤财经的头像锦鲤财经
上一篇 2025年4月26日 下午4:47
下一篇 2025年4月26日 下午4:48

相关推荐

  • 老师奖励免写作业但笑了就作废,学生憋笑眼珠转了800圈

    4月24日,山东潍坊。老师给进步孩子奖励今天不用写数学作业,但笑了就失效。男孩努力憋笑憋出表情包,嘴角也很难压。男孩:“死”嘴别笑啊!网友:把这辈子伤心事都想了一遍都没有不写数学作业开心!

    2025年4月26日
    300
  • 演员孙坚国外被偷包发监控视频提醒 网友:这是国内放心惯了

    4月25日,演员孙坚在社交平台放出自己的包在巴塞罗拉一家咖啡馆被偷的监控录像。 他称,当时共有三个小偷盯上了他们,在他们身边来回走,偷了两次,视频记录的是第二次。 三湘都市报记者看到录像显示,孙坚和一群中国人围坐一张大桌子,大家都把包随意放在桌上,一名灰衣男子径直走过来拿走了孙坚的包,大伙都在看手机,没有注意到包被顺走了。 4月23日,演员孙坚在社交平台称包…

    2025年4月24日
    1200
  • 董明珠“海归间谍论”错误且危险:专家批评为偏见与危险的结合

      2025年4月22日,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发表了一则引发广泛争议的言论,她明确表示绝不用海归派,并称海归派里面可能有间谍,理由是不知道谁是谁不是。这一言论迅速成为舆论焦点,被批评为带有偏见且危险的极端化思维。   董明珠的言论不仅在社会上引发了激烈讨论,还对格力的企业形象和人才战略造成了负面影响。许多媒体和专家指出,这种言论背离了常识和基本价…

    2025年4月25日
    400
  • 姜文提醒年轻人多用脑子少用手机,用脑子思考未来

      2025年4月25日,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国际评委会主席姜文在电影大师班活动中发表了主题演讲。他以轻松幽默的风格与现场观众分享了自己多年的导演经验,并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观点——年轻人应该多用脑子少用手机。   姜文在活动中提到,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依赖手机,甚至将其视为生活的一部分。然而,这种过度…

    2025年4月26日
    200
  • 韩“国家学者”1号人物 赴中国任职 中韩科研生态对比折射人才竞争新格局

      在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韩国国家学者计划中的顶尖科学家赴华任职现象引发广泛关注。据韩国《中央日报》报道,碳纳米管领域国际权威李永熙及理论物理学家李淇明等韩国国家学者第1、2号人物,因在本国难以获得稳定研究岗位,选择加入中国科研机构。这一动向不仅折射出韩国科研政策的短板,更凸显中国在全球人才争夺战中的强劲吸引力。   李永熙和李淇明在半导体、量子技…

    2025年4月26日
    2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