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对于电影界来说是个特殊年份: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这一年,华表奖首次离开北京,来到青岛举行,主题为“共筑电影梦,激扬时代情——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
几十年来,华表奖一直是中国电影的风向标,记录时代精神,引领艺术创新。在这样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华表奖选择青岛举办。
青岛与电影有着深厚的渊源。青岛市南区湖北路17号有一幢特殊的建筑——青岛电影博物馆,这里曾是水兵俱乐部旧址。1907年,中国最早的商业电影院在此对外开放。1935年,洪深编剧的《劫后桃花》以青岛为背景,成为中国电影艺术史上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力作。20世纪30年代,《同仇》《劫后桃花》《风云儿女》等早期电影都在青岛取景拍摄。这些影片见证了青岛在中国电影发展中的独特地位。
青岛不仅对中国早期电影放映有启蒙贡献,还作为“天然影棚”滋养了影视创作。从历史建筑中的黑白影像到如今的科幻巨制,青岛始终是中国电影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其独特的山海景观与人文底蕴,仍在不断书写新的光影传奇。
2025年4月,《流浪地球3》在青岛开机,导演郭帆称这里是“福地”。此前,《流浪地球1》和《流浪地球2》也在这里拍摄。清晨的阳光洒向青岛西海岸,灵山湾畔,“东方影都”四个大字熠熠生辉。
2017年11月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青岛“电影之都”称号,成为中国首个“电影之都”。近年来,多部高票房电影如《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刺杀小说家》《热辣滚烫》《封神2》《蛟龙行动》都在青岛影视基地拍摄。青岛东方影都产业园拥有40个国际标准摄影棚和32个置景车间,建成国内首个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引进微米级超高精度面部扫描系统“穹顶光场”,推动中国电影工业化进入技术与艺术深度融合的新纪元。
华表奖落地青岛不仅是对现有成绩的肯定,也是对未来发展前景的期许。青岛通过健全产业链条、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产业要素供给,出台多项扶持政策,支持“青岛摄制”“青岛出品”及影视发行等多个关键环节。近年来累计发放产业扶持资金约2.1亿元。
青岛将电影产业与文旅、创意、商贸等产业融合,打造“产城融合”的典范,在文旅融合浪潮中书写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华表奖的到来对青岛影视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青岛电影学院教授别君红认为,这将吸引全国顶尖电影人才、优秀作品和行业资源,为高校影视教育带来学习机会,激发校企协同创新的动力。青岛高校在影视相关专业蓬勃发展,为影视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青岛的城市风光和与中国电影的关联吸引了大量影视类院校毕业生,东方影都等现代工业化影视基地的崛起也带来了大量就业岗位。
华表奖选择青岛,是因为青岛采取了一条差异化的“科技影都”布局道路,形成了鲜明且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高科技电影工业基础、独特的区位场景资源、政策扶持优势以及集群化的产业生态与产学研一体化布局,使青岛成为理想的电影之城。
文字来源于网络。发布者:锦鲤财经,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ndaicb.cn/4597.html